- img letter
- Posts
- 關於輸入與輸出(一)【weiimg】
關於輸入與輸出(一)【weiimg】
足夠的輸入知識、涵養, 才能夠輸出一個好的創作嗎?
前言
前陣子閒聊被問到這個,覺得應該要寫一篇釐清自己的觀點。
我發現如果把這個主題展開來講,有好多點可以寫,我就分小篇小篇發就好,不然我也寫不完。
最近覺得自己的觀點需要被挑戰跟考驗,然後要有勇氣去辯證,滿難的,所以如果文章中有哪裡覺得不妥,歡迎討論。
專注於輸出不好嗎?
創作都應該是100%原創才叫創作吧?
我原本以為原創的想法才是創作的重點。
我在高中學設計時會刻意不開 Pinterest 找參考,我覺得上面都是別人的東西,我不想自己的作品有別人的影子。
這樣的想法,以為是一種對藝術崇高性的尊重,但對於菜鳥來說只會讓眼界狹隘。
「藝術倚靠的是脈絡,而非只有靈感。」
藝術要有相當的理念跟手法,來支撐你的作品形式,藝術才得以成立。而這些手法往往來自於對外部世界的觀察與學習,當我限制自己的視野時,我其實也限制了創作的可能性。
如果看得不夠多,你就無法理解哪些手法已經被反覆使用,哪些可能還有新的組合可能性。
訓練觀察力,要能刻意感知所有外界視覺的刺激,同時保持開放的心態,不在第一時間評斷它的價值,想一想,眼前這個東西是不是有做對什麼地方,可以吸引你的注意力。
看多一點,能想到的也多一點。
而後來在開始接案後,對設計流程有一定的概念,發現用 Pinterest 找情緒板、找類似風格、找可以借鑑的手法,才是最快而且有用,而且最方便用來溝通的。
堅守作品要從無到有生出來是很難的一件事,現在已經沒有什麼純粹原創的東西。
我們仍然要追求創新,同時「不要都從零開始」,這也是我現在會時刻叮嚀自己的一件事。
做創作的資格?
開始講這點之前,先下一個前提:
任何人都能創作,創作行為本身不該被任何東西限制。
而以下說的「創作」泛指有特定取向、特定目的、特定觀眾的創作(如電影等)。
看夠多作品、看夠多電影才有資格創作?
先下結論:是的。
如果要當合格的創作者,你至少要能知道觀眾喜歡什麼。
因為「作品」需要「觀眾」,而「觀眾」需要「共鳴」。
有大眾審美的作品之於創作者自己,不一定是好作品,但會是可以端上桌的作品,否則變成只是自己做爽的,所以你要知道你的觀眾看什麼。
鑑賞經典、剖析流行,最基本的養成品味,再從兩者中萃取出你的獨特風格跟品味。
還有一點很重要的,是去觀察最近有沒有「哪種風格、主義、浪潮」出現,甚至是「還沒有名字」的,把他蒐集起來。
像是漫威影集這幾年很愛用的「復古未來主義」,從字體、裝飾物件到整體氛圍的運用,或是前陣子流行的「千禧年Y2K」,他們到現在還會流行不只是因為「復古」,而是反應了當代的社會價值。
認真去觀察、去嗅,找到這種隱藏的潮流,會是你探索自我風格的新大陸。
下一篇應該會寫的:
我平常獲取輸入的方法:攝影、自省、過濾。
嗨!很高興在信件結尾看到你🫡
這期電子報就到這邊了,謝謝你的耐心閱讀!
如果你看完這篇有什麼心得、建議、問題,或是想看我寫什麼主題,
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直接回覆這封信給我,我都會回👋
Warmly, @wei_img.
Reply